名片2.0

本文原载于《商业周刊/中文版》2012.3.9期,文章版权归相关作者或团体所有,本人仅做手打录入工作,方便传播。

在LinkedIn的电子档案时代,实体名片如何生存?

撰文:Roger Bennett

在这个社交媒体和云计算的时代,简陋的名片——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人奇思妙想的产物——应该是没有活路的。莫.考伊夫曼(Mo Koyfman),风投基金Spark Capital的一位投资总监,用如下的话表达了许多有着前瞻性眼光的人的普遍想法:“我鄙视名片。用名片就像回到了马车的年代。”

名片

像考伊夫曼这样的人还有很多。上Google搜一搜“business card is dead”,你会看到铺天盖地的讣告。然而,对这种3.5×2英寸的办事必备小纸片的衰落程度,媒体有些过度演绎了。不管你如何厌恶、耻笑,名片行业还是呈上升势头的。为什么这种17世纪的古老手段不但存活至今,还继续发扬光大了呢?如果有朝一日名片消亡,罪魁祸首应该是LinkedIn,这个职场社交网络平台据称拥有来自两百多个国家的1.35亿名注册用户。“最初发明名片是为了证明身份,”加州艺术学院设计规划师内森.谢德罗夫说,“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,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印个50涨卡片,给自己安一个头衔介绍给别人,这样简历就显得更可靠了,而这正是LinkedIn的地盘。”

LinkedIn于2011年1月收购了CardMunch,这是一款即时扫描和存储名片上的信息、生成数码联系人详情的应用。联合创始人西德.维斯万那桑(Sid Viswanathan)最初想到这个电子是因为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技术研讨会,与会期间搜集了成堆的名片,把名片录入到电脑因此成了件无聊的苦差事。全过程花了整整4个小时,这使他有充分的时间在脑子里设想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。“名片的缺点在于它是一张扁平的、单一维度的纸片,上面的信息过不了几天就过时了。”维斯万那桑说,“CardMunch把它和数码世界的简历连接在一起,这样你就能了解到卡片背后的那个人——不但知道它是谁,还知道做什么,在哪里。”

去年11月,CardMunch重新上市,它的名片识别能力被整合到了LinkedIn的巨量网络简历中去,名片从此沦落为社交网络的一个入口。然而,即便维斯万那桑也承认还有许多事要做。“名片目前还是无处不在的,我们的目标不是把它杀死,而是有意识地去替换它。”这是个大胆的设想,不只有LinkedIn瞄准名片准备开火,CardCloud、CardFlick、DooID、uMe、TwiBizCard,这一大帮名字稀奇古怪的应用组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行刑队,争先恐后地想要做出一个堪称“名片2.0”的杀手级产品。

Bump是这些争夺者中最常被提起的一个,仔细观察它的成长轨迹,可以看到该门类的杀手应用所面临的一些潜在挑战。Bump给名片脱去了“美观”这层外衣,让用户只需用设备轻轻一碰,就能在iPhone或Android平台上进行传输。“你知道你的联系信息直接进入了某个人的手机里,而不是被丢进某个抽屉,这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。”身为Bump布道者的萨迪.巴斯康(Sadie Bascom)说。这个产品的起步很风光,2009年3月面世以来吸引了5300万用户,但最近一次内部评测的结果让创始人很惊讶。

经过深入分析发现,虽然从设计上是一个商务产品,人们主要还是把Bump当做一款工作之余的社交工具。“我们在商务的世界里遇到了很多阻碍,”巴斯康坦承,“不是所有人都有Android或iPhone,黑莓用户不能Bump,大型会议中心经常无线接收效果不好,导致信号衰减。”考伊夫曼说,CardMunch和Bump是说起来好听,做起来不行的例子。“CardMunch不过就是一种桥接技术,会有太多磕磕碰碰的东西阻碍它的成功。”还有一位分析家认为,名片有着一种秘密的低科技力量,即便是阿西莫夫般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无法取而代之:“围绕着交换名片而产生的戏剧性一幕给了我们相互挑逗、自我表现和建立认知的机会,”谢德罗夫说,“Bump是好玩,但和类比性的名片交换比起来,一种是做爱,一种简直是在交换体液。”Moo.com——大受欢迎的名片打印服务——创始人、首席执行官理查德.莫罗斯说,名片的一些缺点使它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关系网工具:“它们不需要电池,不存在兼容性问题,不用注册,任何人都能看懂。”

用户在Moo.com可以便携地小批量制作各种花哨的、可定制的卡片,让现代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小型企业经营的爆发式增长相辅相成。这家位于伦敦和罗德岛的公司在2011年印制了5000万张名片,预计在2012年还要翻一番。“这是一个庞大的、有利润空间的领域,”莫罗斯表示,“我们的业务有45%在美国,我们估算这是一个30亿美元的市场,虽然规模庞大,但还是非常分散的,非常缺少有统治力的玩家。”连IFC和圣丹斯频道总裁伊文.沙皮罗(Evan Shapiro)都想要分一杯羹,创办了一个经营名片的创业公司UR IDeal。这位邪典剧集《波特兰迪亚》执行制片人同时还是一个狂热的名片迷。“那些预言名片会消亡的人都忘记了它的首要功能,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交换工具,它是一种深刻的身份表达。”“以LinkedIn作为你的个人品牌,比把偷菜游戏当做自己个体经营的生意好不到哪去,”沙皮罗解释道,“你不能与众不同,必须给自己的品牌套上一层硅谷帮你设计好的模板,用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词:曾负责‘管理’、‘协调’、‘监理’工作。”

沙皮罗的新公司让用户可以定制出一套类似扑克牌的高端身份标识,这位电视业高管是在一次全国性推广活动的时候想到这个主意的,当时他用一个扑克盒来装自己的名片。“每当我抽出名片,这盒子都会成为一个话题,也是完美的结束语。”看到这样的反馈,沙皮罗很快就着手打造这个公司。“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商务纸张产品业的个性小作坊,誓要把美国变成一个由个体组成的国家。”

名片六法则

数字策略机构UnderCurrent联合创始人、网络业界领袖乔什.斯皮尔(Josh Spear)分享他的名片哲学

  1. 做减法
    别定制那种制作起来费时费工的名片。等到团队人员多起来,一天到晚加印是很烦人的。
  2. 想想名片是给什么人看的
    别把带金箔浮雕效果的名片递给“拯救热带雨林”组织的总监。
  3. 把地址写上去
    实体地址会让老一辈的人感觉到你做的是真正的买卖,你是能收到邮件的。
  4. 双面名片过誉了
    把反面留着,让别人在你名片记点东西,这样就不至于很快被扔掉。
  5. 纹理和纸重是关键
    太重了,你在糟蹋树木;太轻了,你的生意不正经。
  6. 不要玩小把戏
    折纸、弹出式、透明……费这个心不见得是值得的。不要玩这些,除非你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它的用意(“我这卡片可以种起来!”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